经记者汤白露在北京
“徐工加快海外工厂建设,但我们更重视外资研发机构的收购,技术创新才是关键。 ”。 7月28日,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在北京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徐工正在积极物色海外并购目标。 徐工不是特例。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赴海外投资事务所成为中国公司扩张的新选择,国内工程机械巨头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正在加速海外扩张。
“建设海外工厂也是一种扩展方法,但如果不以技术提高为核心,纯粹的工厂扩展会提高运营价格。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对《每日经济信息》做了如下阐述。
扩展路径针对
据此前巴西媒体7月9日报道,徐工集团计划在巴西东北部设立组装工厂和销售中心。 据了解,徐工集团与巴西exito企业作为战术伙伴进行合作。 据该公司合作伙伴阿兹维多介绍,徐工重型建筑设备每年在巴西达到240套的销售额。 根据最新进展,预计徐工集团将在巴西伯南布哥州有关方面的许可下,于今年内落户该州内的工业园区。
“按照计划,未来几年徐工将增加20个海外经销商和5个海外备件中心。 ”王民对《每日经济信息》的记者说。 围绕这样的目标,徐工集团正在加强“国际化战术”。 目前,徐工集团只有两家海外组装工厂。 进入巴西之前,徐工集团的波兰组装厂将于2008年12月6日建成,预计2009年下半年开始生产。 “2009年,波兰将实施50亿欧元的基础设施扩张计划。 徐工波兰组装厂的建设正是时候。 ”王民表示,这家工厂对扩大徐工集团的欧洲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
,徐工集团2008年出口总额为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 国泰君安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徐工集团的长期竞争力体现在开拓国际市场上。 “三一重工今年年初在德国建厂,中联重科去年以12亿元收购了意大利的cifa企业。 面对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的夹击,徐工集团的竞争压力不小。 ”。 国泰在上述报告中指出。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调查显示,三一重工海外工厂建设的态势快于徐工,引发了一时业界的讨论。 2009年1月29日,三一重工与德国北威州政府正式签署投资协议,出资1亿欧元在科隆建立三一欧洲机械制造基地。 项目产后,预计年销售额3.5亿欧元,利润总额4802万欧元。 据
报道,三一重工于2007年建成了大规模的海外工厂。 2007年初,三一重工在印度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工程机械生产基地的那年9月,三一重工与美国乔治亚州政府签署备忘录,计划投资6000万美元新建工程机械制造工厂。
据业内传言,三一重工计划在比利时建立第四个海外制造基地。 如此大规模的海外扩张,让市场为三一重工的资金压力而汗颜。
对于管理价格令人担忧的
解体,徐工集团与三一重工的海外扩张模式大不相同。
在具体投资项目上,三一重工增加了对印度的投资,受到业界好评。 据悉,未来几年印度将投资300亿美元建设12条高速公路,32亿美元改造铁路,20亿美元建设港口。 据印度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印度工程机械设备销售额在15亿~20亿美元之间,印度工程机械市场未来预计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 “基于此背景,三一重工预计将扩大对印度的投资,并很快受益。 印度市场发展迅速,三一重工已经抢占了先机。 ”。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俞瑛瑛在采访中做了以下发言。
根据三一重工发布的公告,三一国际快速发展有限企业在印度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生产基地,预计年销售额11亿元,利润总额2亿元,投资回报率达到30%。
但是,对于三一重工在美国和德国的投资工厂建设,业界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证券公司研究员表示,相对于节约的运输费用,三一重工在德国工厂建设上的投资价格非常高,很可能难以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
除了海外项目外,三一重工和徐工集团在管理方法上也有本质区别。 根据
,徐工集团的海外扩张战术由集团企业统一运营,董事会决定通过后,直接交给下属相关部门运营。 三一重工在香港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三一国际快速发展有限企业,由该企业运营和管理海外工厂。
据相关资料显示,商务部于2007年7月27日正式批准三一重工在香港设立“三一国际快速发展有限企业”,该企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三一重工投资全球境外的核心运营平台。 (/br/) )/br/)对此,俞琚表示:“三一重工的海外扩张模式很独特,这种模式将有利也不利。 其不利之处在于增加了管理结构,因为注册地在香港,所以管理价格肯定上涨了。 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应该走向扁平化、垂直化,这样更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健康,更有效。 ”。
记者试图向三一重工提出相关质疑,但企业证券部相关人士在电话中表示:“海外扩张战术由集团领导人直接决定,上市公司只负责执行,因此无法说明其具体细节。”
扩大研发机构收购
针对上述海外工厂建设模式,中联重科总裁詹俊主张直接收购海外企业。 他早些时候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欧美制造业发生巨大变化,中联重科将慎重执行海外战术”。 在
发表这番讲话的期间,詹俊正在赶上海外收购的难题。 2008年6月,中联重科与弘毅投资、高盛公司和文华基金合作,投资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比赛法企业( cifa ) 100%的股份。 其中中联重科出资1.626亿欧元,获得CIFA 60 %的股权。
“从收购案中可以看出资金压力的相关问题。 ”万联证券拆解员宋豹表示,这笔资金对难以创业的中联重科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更重要的问题是收购后如何进行资产整合。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在并购以来,关于如何消化海外资产,詹俊新至今尚未提出较为有效的方案,业内鲜有人知。
“通过合并实现1+1>; 2的扩大效果是,此次海外并购的实际价值与预期大不相同,并未如预期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徐工集团的一位内部高管在采访中表示,“这也是徐工集团在未来海外扩张中必须使用的。 因此,我们的重点不是收购不断衰退的制造公司,而是收购海外的研发机构。 ”
对于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科的海外扩张模式,中国本土的公司适合走出去的是哪一个?
“作为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建筑机械公司,徐工集团希望探索以技术打开国际市场的新途径。 ”王民对《每日经济信息》的记者说。
2007年11月,徐工集团整合相关实验室成立了徐工研究院。 根据计划,该研究院将缩小我国工程机械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为了大力加强该研究院,徐工集团计划收购海外研发机构,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 ”王民对《每日经济信息》的记者说。
“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科三家公司的海外扩张路径各不相同,徐工集团以收购外资研发机构为核心战术,可以参考其他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认为,虽然徐工集团收购海外研发机构尚未实现,但该战术计划值得借鉴。
请根据需要转载到“每日经济信息”上。 未经《每日经济信息》授权,严禁转载和镜像,违者必须追究。
每次预约的电话号码
北京: 010-59604220上海: 021-61213899深圳: 0755-33203568成都: 028-86516388
来源:经济之窗
标题:“国外扩张提速 工程机械三巨头凸显“价钱隐忧””
地址:http://www.jylbjy.com/jjsx/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