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8字,读完约4分钟

苏培科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后,深市共有18只新股发行完毕,12只新股上市(截至6月8日)。 最近,深交所对近一个多月发行的新股和2月1日至4月27日发行的48只新股进行了数据分析,机构投资者参与网上认购的意愿有所提高,“三高”现象有所缓解,上市首日收盘价波动幅度下降,机构投资者

“苏培科:新股发行体制仍需进一步完整”

我觉得只以一个月的数据作为样本显然太薄了。 此外,交所的数据也暴露了新股发行制度的诸多问题。 例如,改革后发行的18只新股平均每股接受118家被售者的出价,比改革的前提高69%,公司平均出价认购数增加到650万股,比改革前增加72%。 显然,机构投资者参与网络认购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是因为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过度偏重了机构投资者的利益。 网络销售的比例超过了50%,而且三个月的限售期被取消,机构投资者当然很高兴。 本来,由于机构参与新股发行套期保值的周期大幅缩短,接受网络销售的机构投资者不用再提三个月了,只要通过新股上市炒了价格就可以马上收回,一般来说利润很高

“苏培科:新股发行体制仍需进一步完整”

派出所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了这一点。 改革后上市的12只新股,网上销售机构首日销售比例平均为52.41%,上市11个交易日合计销售比例平均为63.08%,而上市首日机构投资者的购买比例平均为1.58%,略高于改革前的1.08%。 显然,机构投资者参加新股认购,是为了短期买卖和投机套利,只是为了快速赚钱,不是按照价值投资的理念买入和持有。

“苏培科:新股发行体制仍需进一步完整”

笔者认为,新股的过度宣传和“三高”主要由主要销售商和机构操作。 由于受“直投+推荐”的好处驱动,推荐机构一定会创造较高的发行价格,使市场价格上涨,加上超额募集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提成和承销费。 为此,他们千方百计打造新股发行的“三高”。 如果不停止“直投+推荐”模式,新股发行实际上,都不是因为散户的不合理追逐,而是以“散户主导市场”的假设不可能进行错误的制度改革。 更重要的是,网上销售的股票没有锁定期,网上接受销售的机构投资者与主要销售商在根本优势上高度一致,他们只要共同提高市场价格,就会在利润空之间自然制造。

“苏培科:新股发行体制仍需进一步完整”

例如,根据新股价和“三高”的统计数据,改革后发行的18只新股的市盈率平均为30.61倍,略高于领域的市盈率4.23%,远低于改革前的22.56%。 其实,发行制度并没有从机制上处理新股高价发行的核心问题。 平均市盈率的30.61倍与交易所的窗口管理密切相关,一些投资者可能也接到了深度交流所的电话劝告。 这种窗口管理可以起到一定的暂时作用,但这不是一种长期机制,如果长期以行政干预代替市场选择,a股市场就不容易摆脱“政策市”,也不容易找到真正的价值中枢。 当然,“25%规则”在“30.61倍”中也发挥了些许威慑作用,但这只是一时模糊。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25%规则”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补充新闻发布的出发点,不是定价的天花板。 另外,根据交易所公布的数据,2月1日至4月27日发行的48只新股的市盈率平均没有超过领域市盈率的25%,实际为22.56%,显然“25%规则”比改革前要宽松。 这是因为很难期待所谓的市盈率

“苏培科:新股发行体制仍需进一步完整”

该如何有效抑制新股发行的“三高”现象? 笔者多次提出直接以发行价开始交易,上市,但在进一步人为打造新股的制度空之间,减少新股在一级市场的暴跌,减少一、二级市场的差价空之间,在一、二级市场的 当然,“直投+推荐”模式必须取消。 否则,主要经销商创造高发行量、提高市场价格的冲动将永远存在。

“苏培科:新股发行体制仍需进一步完整”

不幸的是,这些触及根本的改革永远消失了,反而是发行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加速了既得利益者利益获取的节奏。 对此,监管部门为什么视而不见? 显然,这里面还留有很多玄机,但目前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尚未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迟早还得再来。

“苏培科:新股发行体制仍需进一步完整”

(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转载时请联系“每日经济信息”。 未经《每日经济信息》授权,严禁转载和镜像,违者必须追究。

每次预约都打电话

北京: 010-58528501上海: 021-61283003深圳: 0755-8359成都: 028-86516389 028-86740011无锡: 15152247316广州: 020-89660257

来源:经济之窗

标题:“苏培科:新股发行体制仍需进一步完整”

地址:http://www.jylbjy.com/jjsx/9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