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41字,读完约5分钟
◎吴福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博士)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实务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研究全面拆解“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关于保障粮食安全,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人口众多的大国,妥善处理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要进一步确定粮食安全实务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保护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
粮食安全成为今年中央农村实务会议的重要副本。 此前的中央经济实务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实务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会议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以我为本,立足国内,确保生产能力,实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战术。 要依靠自身保障粮食,集中国内资源保障要点,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 兼顾数量和质量,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重视生产源管理和产销全过程的监管。 为此必须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不乐观的形势
早在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中就指出,中国预计1990年至2030年间,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将发生2.07亿吨至3.69亿吨谷物短缺,中国主张粮食短缺 但事实是,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十年增长”,2009年中国谷物产量突破5.31亿吨,今年突破6亿吨,我国谷物供应和诉求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农产品进口国变成了农产品进口国,但逆差主要来自其他农作物。 例如,我国大豆自给率仅为20%左右,年我国粮食(包括谷物、大豆等)进口量共计8025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5838.5万吨,占整体粮食进口量的比重达到72.8%。 同期,中国稻谷、小麦进口量分别为236.9万吨和370.1万吨,仅分别占总产量的1.2%和3.1%。 相对来说,主要粮食进口所占比例不大。 莱斯特·布朗的预言没有实现。 但是,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我们乐观。
首先,我国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可耕作土地的紧张。 目前,中国耕地总面积约128万公顷,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3%。 人均可耕地面积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 城市化意味着大量的农田将成为市地。 耕地不断减少,将成为限制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第二,我们将长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制约的压力。 在这20年间,中国用了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这确实是个奇迹。 但是,我们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全球35%的氮肥被消耗殆尽,透支了未来,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特别是我国的水资源非常匮乏,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更加困难。
再次,粮食生产面临着增长的“极限”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最近,英国《自然》杂志警告全球粮食安全已接近上限。 目前,世界粮食作物的约30%包括水稻和小麦等,产量潜力可能已经达到极限。 数据显示,粮食作物产量已经稳定,呈急剧下降的趋势。
最后,在粮食供给内外环境紧张的前提下,未来我国的粮食诉求有加速的趋势。
防止土地改革影响粮食安全
我国的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运。 从某种角度看,粮食安全就是土地安全。 首先,如果没有一定的耕地支撑,粮食安全就会变成空谈。 其次,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土地流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农村土地“荒芜”等问题,有助于农业经营方法的创新。 所以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农村土地经营的效率,提高粮食生产。 从这个角度来看,土地改革有助于促进粮食安全。 但是,两者有一定的矛盾和现实的背离:
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存在理论悖论。 这是因为,对于许多拥有农地承包权的“农民”来说,农地转移到种植经济作物的人身上比粮食作物的租金要高。 这产生客观矛盾。 农地承包权转让的财产利益越多,真正的农田农民的农田价格越高,农田利润越少,粮食安全保障越来越困难。 所以这给现实带来了两个问题。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客观上抬高了地租,粮食生产者受到压迫。 另一方面,“非粮食化”现象突出。
另外,土地流转后的再荒废和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本“围堵”获取利润的意图也比较普遍。
迄今为止,这种土地改革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在推进土地改革的同时,有关方面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第一,土地改革必须遵守“一线”。 主要前提是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的底线。 其次,运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加强地力保护,提高土地质量。
第二,发挥价格杠杆,保护粮农利益。 首先,提高对粮食的补贴,将补贴实际送到粮食农户手中。 其次,“谷物安伤农”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近25年,我国种子价格暴涨了几十倍,肥料、农药、除草剂等也是如此,但商品粮食价格只上涨了6倍左右。 所以,有必要提高粮食价格。 再次按市场调整,调整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价格,有利于农民种田。 最后,要改变现行土地转移鼓励政策中的“轻农重商”政策,鼓励哪些真正“农业”的人进行资金扶持。
第三,调整和细化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合理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
最后,建立国家级政策性土地银行,要点在粮食产区设立分行,从根本上缓解农村资金不足的矛盾,为粮食安全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来源:经济之窗
标题:“吴福明:土地改革不容忽视粮食安全”
地址:http://www.jylbjy.com/jjsx/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