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33字,读完约9分钟
疫情反复下,针对广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火速出台,普惠金融政策一再加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普惠金融贷款将继续面扩、量增、价降,在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的同时,要求综合融资成本率继续下降。
“量增”和“价降”正对应了普惠金融既要“普”又要“惠”的两个落脚点。普,是指让更多的普通人成为金融服务对象;惠,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至可负担水平。“普”和“惠”的关系看似相辅相成,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要想实现“普”,就要加大人员投入进行贷前审查和贷后跟踪,但会带来银行成本的上升,导致“惠”难以实现;如果减少人员投入压降成本,则加大了风险控制难度,甚至带来更高的不良率,导致银行普惠金融业务难以持续。
业内普遍认为,小微金融推进的障碍一方面在于小微企业信用数据的缺失,导致银行难以进行准确的风险画像;另一方面则是银行普惠小微金融数字化程度低,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桎梏于传统征信模式之下,“普”、“惠”和“风险可控”难以共存,成了从业人士口中的“不可能三角”。
有没有办法打破这一怪圈?业内不约而同将目光对准了数字化转型。近年来,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数字银行依托在数字化领域的天然基因优势,在数字普惠金融赛道持续保持前列。通过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精准营销,以及数字化精细运营,微众银行成功实现了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压降成本,为普惠小微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据互通化解信息鸿沟,助力市场下沉增量扩面
自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规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每年的普惠金融贷款增速不低于30%之后,各大行纷纷加大对普惠小微金融的贷款力度。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2019年初的9.97万亿元增至2021年末的19.07万亿元,增近一倍。
饶是如此,目前银行对小微市场的下沉程度仍不足。相比奥纬咨询估算的国内小微金融市场90万亿元的需求量来说,仍有近八成的缺口未被满足,而这部分缺口主要集中在规模更小的个体工商户以及“白户”中。
经济学家任泽平此前报告指出,小微企业平均存活周期仅为4.13年。半数小微企业没能活过一轮经济周期,只有小部分熬过死亡期的小微企业才有可能获得首次贷款。为什么在银行如此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今天,小微客群的“三高”(风险成本高、服务成本高、运营成本高) 问题仍然未解?
银企信息不对称或是症结所在。普惠小微金融面对的客群不少都是信用白户,缺乏足够的征信信息,导致银行难以对客户构建精准的风险画像,因而不敢贷,也不愿贷。对此,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曾指出,银行要想实现真正的客群下沉,需要充分利用数据,让技术产生推动力,让数据产生价值,才能让风险可控,真正降低成本。
经过多年积累,银行已沉淀了海量合法合规的数据资产,但仅凭自身积累的数据还远远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当前,包括数据平台、征信、抵押担保等配套体系内的金融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包括发改、税务、公安、海关、民政、法院、公管、人社、自规、供水、燃气等相关部门公共数据背后的金融价值还有待充分挖掘。要想在保护客户隐私的前提下使得银行能够合法合规地获取更多上述第三方数据,还离不开政府和监管的支持。
对此,多家金融机构曾呼吁数据进一步开放。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尹小雄曾指出,政府、金融机构和国企等有关信息部门要从改善地方经济生态的角度进一步做好数据开放,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政务、经济大数据的开放与联通。普华永道也在报告中指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进一步探索对接税务、政府采购与海关等政府机构数据、电力与电信等行业数据与供应链场景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数据等商业场景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事实上,早在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和银监会就出台了关于开展“银税互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活动的通知,2017年再次出台文件进一步推进“银税互动”工作,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为政银合作开启了政策大门。与此同时,B端互联网生态也在近年来迅速成熟,公司主体商事行为逐步向线上转移,积累了大量法人特征与行为数据。另一方面,政府与监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行政机关对所积累的大量涉企电子政务实现了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整合,为银税互动提供了真实、专业,且可用的数据资源,为数字普惠小微金融奠定了基础。
一批数字化普惠小微金融产品在上述政策和技术红利的东风下应时而生,其中代表性的就属微众银行微业贷。2017年,微众银行果断摈弃被动防控的传统思路,以“银税互动”为突破口,以工商、司法、海关及第三方的合法合规数据为基础,推出了面向小微企业的首个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
不同于业内仅从企业主个人的角度来做风险评估的做法,微业贷开创性地采用了双维度的大数据全流程风控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将企业主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经营数据结合起来。一方面,微众银行参考微粒贷对个人消费信贷方面的实践经验,实现了对个人信用的有效评估;另一方面,微众银行充分整合银税互动、银商互动以及司法等政务类征信替代数据,全面评估企业资质,精准进行对企业主体、相关行业,乃至于所在地区的风险刻画,帮助其实现首次贷款。
得益于对风险的灵敏监控和预警,微众银行真正做到了“敢贷”和“愿贷”。上线以来仅短短四年多,微业贷就吸引了300万小微市场主体申请,有效扩大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半径。截至2022年6月末,微业贷累计授信客户超100万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1.3万亿元,80%的客户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60%的企业客户首次获得银行贷款,初步走出了具有微众特色、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小微金融发展之路。
数字化获客实现成本管控,推动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另一个落脚点在“惠”上。然而,普惠金融并不意味着一低再低的补贴式定价,而是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如何将普惠小微金融从一项银行被动完成的硬性指标,成为主动发展的业务,是实现普惠金融业务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普惠金融的成本构成既包括显性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投入,也包括隐性的风险成本,这就决定了以线下为主导的展业方式的成本居高不下。
就获客成本而言,由于小微企业的分布分散且隐蔽,传统银行通常采取“信贷工厂”模式与“IPC小贷”模式。信贷工厂突出的特点是“前店后厂”,即将小微贷款的前端作业流程高度标准化,结合后台集中的审批中心,提高全流程的作业标准化与作业效率。“IPC小贷”模式则以“下沉社区”为主要特点,依托嵌入商圈、社区的客户经理以地缘、人缘关系为辅助手段,充分识别小微企业用户并提供服务。这两种模式对提高小微金融服务的覆盖度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信贷工厂”模式通常以抵押类的个人经营贷为主,难以消除对抵押品的依赖,融资门槛仍然较高;“IPC小贷”模式则十分依赖客户经理,且营销辐射范围有限,获客广度不够,难以大范围复制和推广。
为了实现更好的成本管控,数字化的轻型获客模式将是未来破局普惠小微金融的关键方向。其中,微众银行就是采取数字化精准获客有效控制成本的银行之一。得益于自成立就坚持的“ABCD”金融科技战略(AI 人工智能、Blockchain 区块链、Cloud Computing 云计算、Big Data 大数据)建立的强大科技支撑,微众银行针对小微金融专门研发的ToB智能化营销平台成功提升了获客与服务效率。
具体来讲,微众银行基于对种子客户网络行为、社会关系、LBS等信息进行大数据画像,通过算法扩包到相似特征客户,再与网络广告商进行联合建模,交叉评估客户标签与广告素材,研发了特有的To B投放模式,成功将LP点击率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这套国内首创的基于企业互联网生态的数字化、智能化营销体系,成为了数字银行在获客端的关键钥匙,在迅速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大幅降低了获客成本。
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数字银行,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手段,为破解普惠小微金融“三高”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不仅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了小微企业获得普惠金融的门槛,也将为更多小微企业在面临经营困境时提供了“满血复活”的机会。
数据流通的封闭和孤立是数字普惠金融的障碍,而连接和共享是数字普惠的前提。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层面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打通,以及区块链、云计算等一系列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将在个人、企业和社会层面实现更有效的融合,政银合作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多主体的互利共赢,“微业贷”模式也将更具可复制性和可拓展性。届时,普惠金融也能更好地解决“三高”问题,助力更多小微企业的长久发展。(张小君)
来源:经济之窗
标题:普惠小微金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数字科技提供破局之法
地址:http://www.jylbjy.com/jjsx/2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