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5字,读完约3分钟
◎张敬伟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数据,一季度gdp比去年同期增长7.4%,达到20个季度,但高于预期,比四季度增长7.7%有所放缓。
这个数据符合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演讲中提到的“7.5%左右”的“合理区间”。 更宏观地说,此次中国经济下行是自主调整结构。
一是层层调整快速发展思路,改变绩效考核模式。 去年年底,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考核地方干部不做gdp排名。 “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相继降低经济增幅。 在政策主导下,一季度经济增长下降,符合政治逻辑。 二是需要消化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经济转型期也需要经济减速。 第三,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任何经济阻滞都不能一直持续高增长,中国经济“落后”于经济学规律。
尽管中国经济维持在7%左右,但在世界主要经济区块中,快速发展速度仍居前列。 因此,中国经济不存在所谓“硬着陆”的风险。
经济增长缓慢,也是全面改革的结果。 最直接的是,在挤垮房地产市场泡沫,中央不再出台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后,市场上配置的杠杆将搅动房地产市场的春水。 整个楼市疲软,别说“小春”,而是充满了美妙的寒冷。 开发商资金链崩溃和楼市逆转的异象未必是好消息,但由于抑制了各地政府、银行、开发商无限制开发的冲动,拉动楼市经济增长的负面催化效应下降,抑制了新地方债的产生,防止了银行坏账的积累 打压楼市泡沫,消除经济增长的房地产兴奋剂,经济增长属于“健康下降”。
中国加大了完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步伐。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从1%扩大到2%,外汇干预逐渐退出,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已成为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呈现下跌趋势,阻止了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对冲的风险,当然也有一点热钱逃离了中国市场。 扩大金融开放力度,对接全球规则,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紧迫的改革。 改革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变动。 从长远来看,这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暂时的经济增长率下降,是改革的代价。
中国经济增长下降,岌岌可危。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是追求纯粹的高增长速度,而是实现又好又快、质量高、国家现代化和民生感知的小康社会福利。
但是,也必须充分警惕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的风险因素。 中国广义的货币供给低于预期,如果信用停滞不改善,经济减速就会形成惯性。 一季度出口形势也不乐观,出口超过6%,出口引擎动力不足。 ppi连续25个月负增长,产能压力不容忽视。 3月汇丰PMI创下8个月来新低,制造业依然不景气。
面对经济的下方压力,各地也回到了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各级执行面不适应深化改革节奏。 对于中央提出的“微刺激”,也有扩大为重刺激的欲望。
李克强总理说:“我们将更加重视中长期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而不是为了暂时的经济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势刺激政策。” 各地政府是否保持淡定值得关注。
走老路,摆脱不了gdp崇拜,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危机。
(本论文作者是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
来源:经济之窗
标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危与机”
地址:http://www.jylbjy.com/jjsx/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