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9字,读完约3分钟
◎冯海宁
安徽铜陵市日前在住房公积金贷款、契税补贴等方面总结出一系列较好的政策。 据报道,近日,浙江宁波也放宽了购房资格——购房人的房产审查由户籍所在地和购房拟所在地两个鉴定变为一个鉴定。
此时不应该救市吗? 从民意的角度和泡沫的角度来说,现在不应该救市,只有房价适度下跌,才能挤出泡沫,不产生更大的风险。 但是,从地方经济、地方财政收入、地方官员业绩的角度来说,显然需要救市,这也是不顾舆论反对,强行出手救市的地方政府的首要原因。
现在,地方救市似乎成了趋势。 无论舆论怎么质疑和反对,似乎都不能阻止救市的步伐。 在笔者看来,目前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其一,那些城市可以救市,那些城市救不了市。 到底是谁定义的? 目前,中国市场已经分化,再也没有出现全国“一律”的规制,地方政府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规制自主权。
但是,笔者认为,即使中国楼市正走向“个性化调控”的时代,地方政府调控楼市的权力也未必不受约束。 因为不受约束的权力有可能“出轨”或为权力本身服务。 因为,即使地方政府今天比以前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这个权力也应该受到国家相关方面、地方人大等机构的制约。 也就是说,需要有关方面来定义那些城市不应该救市。
其二,如何把握地方救市的尺度? 尺度太小,显然救市作用有限,地方政府自然不乐意尺度太大,就会刺激房价的迅速反弹,给楼市带来越来越多的泡沫,也很可能危害经济。 另外,救市尺度过大的话,舆论的疑问和批判的声音会变大,地方政府也会面临舆论的压力。
从目前一些城市的救市尺度来看,呈现出从小到大的趋势。 如果说南宁等变相救市还是一个隐藏着遮蔽物的小规模救市,那么铜陵各方面、公开化的救市无疑是一个大规模。 如果对现有的城市救济尺度没有任何干预和限制,今后重新出台的救济政策只会使尺度更大、后果更严重。 掌握如何救市的尺度,需要充分论证。
其三,拯救地级市的方法不能出现奇招。 从相关报道来看,地方救市妙计不少。 有些地方在救市前发出信息后,会注意各方的反应。 舆论不质疑,不评论,只要开发者信服,马上上市,相反,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调整战略。 有些地方打着“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旗号来救市。
奇葩的是拯救宁波这个市的方法,物业管理部门没有保持沉默,而是宁波市房地产业协会负责人召集房企负责人开会,口头发表政策调整,坚持不普及不采访。 拯救这种极其不透明的城市的方法显然是为了回避舆论,但作为公共行为,不应该偷偷摸摸、掩盖。 希望今后不要出现奇特的手段。 政府的行为应该光明正大。
来源:经济之窗
标题:“地方救市的权力、尺度与怪招”
地址:http://www.jylbjy.com/jjsx/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