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7字,读完约5分钟
◎张茉楠
制造业和工业的强大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立国之本”。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重构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展开,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推进“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成为关系未来国家命运的关键。
更多的事实表明,占据价值链中心位置的人控制着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和财富流动。 国际金融危机后兴起的新的工业革命,既是数字革命,也是价值链革命。 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新材料等多点突破与融合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后大规模生产的世界已经到来。 这场革命不仅影响到产品的制造方法,还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重新形成全球产业的竞争格局。
目前,智能化工业装备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基础,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要任务。 美国的“再工业化”热潮、德国的“工业4.0”和“互联工厂”战术,以及日韩等国的制造业转型,不仅仅是以前制造业回归了,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模式的创新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德国的“工业4.0”
年末,德国电气电子和新闻技术协会公布了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增强了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工业4.0”是德国政府于年正式公布的“高科技战术”十大未来项目之一。
工业4.0是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推动下提出的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式,通过完全利用报纸通信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手段,实现了基本模式从集中控制向分布式强化控制的转变,实现了高度灵活的个性化
在世界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不断进入“4.0”时代的大背景下,德国并不是唯一认识到将物联网和服务引入制造领域的国家。 不仅亚洲对德国工业构成竞争威胁,美国也采取措施通过各种计划应对“去工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回归。 2009年初美国开始调整经济快速发展战术,同年12月发表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 年6月和年2月相继启动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术计划”,通过积极的工业政策,鼓励制造公司回归美国。 目前,美国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在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究开发、高端机器人、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等行业积极突破难关。 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高端创新集群的快速发展,保持高端制造行业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制造领先。 从实际效果看,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年的12%恢复到年的15%,出现了战术效果。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世界工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对于长期处于世界工业制造业中低端链条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强的警示和启发意义。
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国传入的制造业特征也日益衰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大势所趋。 目前,中国正处于为旧技术革命“补课”、扩张现有技术革命、迎接新技术革命的重合期。 在新闻技术深度运用和新技术革命培育阶段,我们要统筹解决以前流传下来的提高产业改造、新闻技术深度应用和培育新兴产业三者的关系。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区块,制造业产量全年超过世界总量的20%,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但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突出。 一是我国制造业增长率为26.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 我国制造业单位的增值能源消费量是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4倍。 许多领域正在进行“贫困化”。 二是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创新主体的缺失集中反映为共性技术平台的缺失。 由于共性技术在经济上表现为公共产品,这依赖于市场力量,所以从根本上处理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并不容易。 三是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的新闻技术水平大部分位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低端,深度融合所需的工业软件和领域应用处理方案也需要依托国外公司。 最后,中国的新闻网络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不能满足“两化”深度融合的需要。
幸运的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个部委共同起草的中国工业强国战术计划——“中国制造2025”有望于明年完成。 据报道,“中国制造2025”在借鉴德国版工业4.0战术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中国制造业战术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加上要点领域、行业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笔者认为,未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核心在于加快制造业“两化”“工业化、新闻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智能化。 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开发,前瞻配置核心智能制造技术,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加工技术,如技术、装备和系统
(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经济之窗
标题:“张茉楠:全球制造业革命下中国须加快“两化”深度融合”
地址:http://www.jylbjy.com/jjsx/8590.html